深耕田间35年,带领科研团队自主选育和合作选育玉米新品种100多个,玉米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,累计增产30多亿公斤。
他是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、共产党员彭绪冰,用10000多个小时下田观察和田间作业,将一个位于贫困山区的门市部培育成农作物“育繁推一体化”高新技术企业,湖北省上市“金种子”企业,成功挂牌“新三板”。
深耕田间 苦寻一粒良种
“培育‘金种子’,让农民增收,就是我的梦想。”6月29日,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湖北康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样品展示间,彭绪冰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打入国际市场的玉米新品种。
“这是‘康农玉3号’,已经出口非洲市场,抗倒能力强,比当地品种增产将近20%;这是‘高玉351’,灰斑病抗性基本免疫;这个‘高康2号’就厉害了,专门针对号称‘玉米杀手’白斑病……”一根根金黄玉米棒在外人看来毫无差别,彭绪冰却能一眼辨认。
“有的品种适应性好、有的具有抗病性、有的能提高产量……”粗糙的手轻轻摩挲玉米,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一般,彭绪冰告诉记者,每一个新品种的诞生,背后都有着一段潜心科研、艰难攻关的故事。
1990年,为繁殖新品种,彭绪冰背上玉米种子只身前往海南。没有想象中椰风海韵的诗情画意,缺水缺电更是日常,彭绪冰就自己挑水,灌溉试验田。
授粉季节,为控制好花粉存活时间,彭绪冰在40℃的烈日下钻进玉米地里,授粉、套袋、挂牌。
2013年,台风“海燕”登陆,看着大棚被掀飞,付诸心血的秧苗刚刚冒头就被糟蹋,彭绪冰只能无奈叹息。
大风过后,彭绪冰和科研团队跪趴在试验田里,试图抢救每一株可能存活的种苗。
一场大风,损失超过400万元。更可惜的是,这批玉米种子已经培育了六年,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从头再来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经过多年研究,集广适、抗病、丰产、优质等特性为一身的玉米新品种“康农玉108”问世,解决了多地玉米推广种植难题。当年,一家美国公司开出巨资要求收购新品种,被彭绪冰婉拒。
“卖出一个品种对企业来说不会伤筋动骨,但种质资源更重要,我只希望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我们自己手中。”彭绪冰说道。
科技赋能 端牢中国饭碗
“中国田种中国种,中国碗装中国粮。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责任!”彭绪冰坚信,只有翻过那一座座“大山”,才能让农业强起来,让更多老百姓富起来。
7月4日,康农种业实验室内,关于挖掘热带种质资源及创新的“种子革命”正在进行中。“2022年,公司共审定19个玉米新品种,2023年可增加新产品审定15个以上。”研发中心主任彭聿康说。
与此同时,1000多公里之外,位于宁夏青铜峡市康农种业“年产2.5万吨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项目”正在加紧建设,建成后将极大地控制运输物流成本,提高育种成果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,能够更好地让利于民。
“种子是农业的‘芯片’,要想打赢‘种业翻身仗’,打造中国种业‘最强芯’,就必须不断开启玉米育种基因密码。”彭绪冰说。
近年来,康农种业积极联合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探索“产学研”合作,共建专家工作站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。采用“柔性引才”模式,派选专家担任“科技副总”,聘请行业领军人才担任“首席顾问”,为公司增添创新动能。
康农种业已连续两年上榜国家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,成为“打好种业翻身仗”的国家骨干力量。目前,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玉米品种77个,玉米新品种“康农2号”和“富农玉6号”更是上榜国家“2022年粮油生产主推主导品种”。
联农带农 助推乡村振兴
彭绪冰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。玉米试验田里,他以地为枕,眯着眼,透过草帽沿,望着茁壮成长的玉米,又做了和小时候一样的梦,一个百姓丰收的乡村振兴梦。
“企业的成就不能只凭一串串数字体现,要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,才是企业发展的长远之计。”彭绪冰表示,把高效优势品种作为核心竞争力,将完善的售后服务化为利器,反哺三农,惠及地方,这才是用行动践行党旗下铮铮誓言的体现。
彭绪冰曾先后带领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280次,行程80000多公里,用脚步丈量了民情。康农种业主动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召唤,实行“公司+农户+市场”的订单农业模式,在全国各地建设科研育种基地和种子生产基地,以订单生产,联农带农增收近百亿元。
“种业是国家战略性、基础性核心产业,要攥紧中国种子,端稳中国饭碗。康农种业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,努力突破种业‘卡脖子’技术,以‘工匠精神’打造品质种业,拼接起农民富裕的种子谱系。”彭绪冰表示。
来源:三峡日报
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然 通讯员 王腊梅 陈晓霞